妃嫔,是一种用来代指所有皇帝之妾的总括之称,不论她们之间的地位和级别。不只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只要有过後宫制度的国家之君主,他们所有的妾都可以广泛的被称做嫔御,不过事实上,这样的代称之词比较常使用在东方国家。其他和嫔御的名词还有;皇妾,在字面上看来便是皇帝的妾,为一种最白话的说法。 妃嫱嫔御,语出《左传·哀公元年》[1],统称君主之妾,嫱是古代中国宫廷女官名,其中妃嫱地位较嫔御高。 皇妃、宫妃、帝妃、妃子、宫嫔;虽然这几个名词,只有单单的指岀嫔和妃而已,但一般而言也可以将之作为皇妾的总括之称。 嫔嫱和嫔一字合用,和上述名词一般都是作为皇妾代称之词。 嫔妃、妃嫔、妃妾 六宫,古代有所谓妃嫔居於六宫的说法,因此六宫成为皇妾的代称之一。六宫并非实际上的六座宫殿,而是一种代称,除用以代称皇妾,也专称皇帝的後宫。 西宫,最早见於封神榜,当时纣王为了审问皇后姜氏,便命西宫黄妃代审,自此成为皇妾的代称。不过有另一说法指出,古代宫廷中,中宫为皇后寝宫、东宫为太子寝殿,而和东宫遥遥相望的西方,在那里是和东宫直线距离最为遥远的宫区,为了护卫皇妾的贞节和安全,因此在东宫的对面营建西宫,既方便让皇妾居住、又方便六宫之主的皇后统领後宫所有妃嫔,因此将西宫作为皇妾所居,也自此成为众多代称皇妾的名词之一。 先朝嫔御 又可称做先朝嫔妃、先朝妃嫔或先朝老妇等等,都是用锋凯以总称那些前任皇帝的遗孀(但通常不包括太皇太后、皇太后及拥有太妃名号的女性),一般而言是称呼那些在前任皇帝驾崩後,又未被继任皇帝尊为太妃的遗孀们,按照各朝代和各君主的不同规定,有些会握租继续留在宫中生活(例如清朝),有些则会遣回原籍(多见於唐朝之前),有些跟随子女生活,有些则要出家为尼(段基兆一般仍受礼待,待遇比一般出家人好),有些甚至要殉葬。无儿无女的先朝嫔御,其生活水准一般都与当朝嫔御相差甚远,因为她们既未被尊封为太妃,就没有资格获得皇帝的孝养;有些贫困的先朝嫔御们,会以断绫碎锦来刺绣、做些精致出色的女红,再遣人带出宫外出售来赚钱。曾有宫词咏叹到;「寂寞长门恨转增,夜深刀尺剪吴绫」。
标签:嫔妃,妃嫔,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