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百问>百科问答>征文启示!!

征文启示!!

2023-08-08 18:31:57 编辑:join 浏览量:561

征文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原来封闭式的传统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显现,其中之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较快,成为令人瞩冲尺慎目的社会现象。  一是犯罪总量持续增长。  二是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比率呈上升趋势。全国判处未成年人犯占刑事犯罪比率由1998年的6.36%上升到2003年7.93%。  三是青少年犯罪类型呈扩展式发展。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罪名由1998年的98个发展到2003年末的120个,增幅达22.45%。  青少年犯罪整体上呈现出较为严峻的态势,其特点主要有:  (1)从犯罪主体来看。一是犯罪年龄呈集中性和阶段性分布。2000年以来,14—16岁青少年违法犯罪增长率持续增高。据统计,14—16岁未成年人犯罪比率从1999年的11.42%逐年递增至2003年的15.09%。而16—18岁的青少年犯罪率始终居高不下。二是性别分布上以男性为主,但部分地区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有所上升。三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2002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研究报告表明,在未成年人犯罪群体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4.6%,而初中没毕业的占到了47.3%。四是身份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城市闲散青少年、进城务工青年、学生等群体。一项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调查中的数据显示,闲散未成年人犯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1.2%。  (2)从犯罪行为来看。一是团伙性明显。由散敬于青少年主观独立性较弱,有渴望友情,乐于群聚,向往集体的心理需求。二是“五性”突出。青少年群体兴趣爱好广泛,情感丰富,常对许多人、事物和社会事件产生情绪反应,由于青少年情绪的冲动和不稳定,导致了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盲目性、冲动性、暴力性、模仿性和偶发性。例如某中学两名13岁男生偶然翻到了家长藏在家中的黄色录像带,二人看完后即模仿录像中的行为将邻居的少女轮奸。三是智能性趋向。由于青少年文化程度的普困姿遍提高和信息渠道的不断丰富,青少年犯罪行为开始由低级、简单、随意向高级、高智能发展,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科技手段进行的青少年犯罪开始显现。  (3)从犯罪类型来看。一是从较为单一的犯罪类型向成人化犯罪类型发展。有一个未成年人,仅仅因为自己的姐夫没有给钱买衣服,就起了歹意,他购买了绳子从窗户里爬进去把姐夫勒死,还伪装了现场。二是随着青少年需求的泛化,犯罪动机、犯罪目的出现多样化,形成了犯罪类型的多样化。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主观因素。  一是心理上的不稳定性。青少年处于少年期、青年初期阶段,神经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其认识、感情和意志上的变化,让他们变得容易兴奋、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当面临恋爱、婚姻、升学、就业、交际等实际问题时,产生了一些自我满足的需要,如与异性接触的需要、满足自尊心的需要、好奇和求知的需要等等,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就容易陷入青春危机。如果在某些方面出现社会化障碍,这种危机就可能演化成犯罪危机。二是生理上的不成熟性。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身体发育明显加速,性机能开始成熟,这些对他们的心理、情绪、精神、行为等各方面都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导致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上的不平衡,加上青春期知与行的差距,形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生理因素。三是犯罪机遇因素偶发性。即诱发犯罪的最佳机遇和条件。这是指青少年由于外界原因激情冲动或被动地、不自觉地卷入违法犯罪活动。比方说,有的住宅、车辆的门窗没有锁好,青少年路过看到,激起了青少年的侵财欲望而引发盗窃犯罪。  2.客观因素。  (1)身边教育。家庭不良环境往往是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初原因。家庭是青少年活动时间最长、受思想影响最深、联系最紧密的地方。近年来,失和、失教、失德、失才等“四失”家庭逐渐增多。据统计,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形成青少年高犯罪倾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是继家庭之后青少年活动的重要场所。素质教育理念虽然早已提出,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此外,社区对青少年的帮助和服务还不到位,侵害青少年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2)社会大环境影响。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渲染暴力、色情、迷信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及电子信息产品屡禁不止。社会转型期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主要是城市化、人口流动及社会结构变动,造成就业、就学、福利、娱乐等各方面的一些不均等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干扰社会生活。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一些青少年思想偏差、行为失范,走上违法犯罪歧途的有所增多。(  加强法制教育优化社会环境  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团济南市委书记 李胜利  一、 全方位透视: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趋势  1、青少年犯罪数量急剧增加。据统计,在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增到70%以上,至今仍居高不下。就济南市的情况看,1997年至1999年的三年间,25岁以下的青少年作案成员共有6632人,占全部案犯总数的47.4%。而且,全市青少年违法犯罪呈明显的逐年上升态势。  2、青少年犯罪主体出现低龄化倾向。据有关数据分析,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例明显增多,年龄最小的还不满10岁!济南市不满14周岁犯罪人员1997年27名,1998年35名,1999年已达47名。  3、青少年犯罪形式上具有突发性和盲目性。从青少年案犯的身份上看,农民、学生、社会闲散人员居多,他们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识不强,在实施作案时常常缺乏明确的动机和目的,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从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看,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呈现出片面性和表现性,感情易冲动,作案前缺乏充分的犯罪思想准备,犯罪往往带有突发性、偶发性特点。  4、青少年犯罪类型明显增加。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新类型比以往明显增多,依次排列是:盗窃、抢劫、流氓、强奸、伤害、绑架等,其中主要是盗窃和抢劫,约占75%左右。近几年又添了新的犯罪类型,涉毒、涉枪、赌博、卖淫嫖娼和拐卖人口等犯罪日渐增多。  5、青少年犯罪性质恶性化趋向明显,暴力性加重。近年来,在青少年犯罪中,以暴力为后盾的重大刑事案件日渐增多,施暴程度不断加重,而且青少年犯罪时在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作案手段野蛮和残忍,社会影响极为恶劣。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件占65%。  6、青少年犯罪手段向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中75%属于团伙作案,他们往往是结伙行动、一起作案、一拍即和、一哄而起,互相壮胆,具有纠合性的特点。另外,青少年犯罪手段也逐步更新。他们在作案时利用科学技术的程度越来越高,成人化、智能化、科技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反侦察的手段也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方式在不断升级,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不容乐观。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人、财、物的大量流动造成大范围的社会供求失衡,大量青少年劳动力盲目无序的流动,造成了大范围的失业现象,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计困境,也就容易滋长各种违法犯罪。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发布的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认为,中国目前至少有约1000万闲散未成年人,在未成年犯中闲散未成年人比例高达61.2%。  其次,不良文化的影响。社会上一些淫秽录像、不健康书刊、不良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化给青少年的心灵造成很大毒害、腐蚀。据统计,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到过不良文化的影响,暴力型和奸淫型少年犯中,90%以上看过凶杀、暴力、淫秽录像和黄色书刊。  还有宣扬暴力的电脑游戏。今天,许多青少年对电脑游戏的喜爱已经到了一种痴迷的地步,而这些游戏中相当一部分是暴力游戏。尽管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对网吧、电子游戏厅的清理整顿,情况有所好转,但一些不健康的电脑游戏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此外,社会上有些人以不正当手段掠取钱财,花天酒地;一些影视片大肆宣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都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使其迈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最后,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不够配套、不够衔接。如学校强调升学率,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往往被搁置一旁。家庭教育失当,父母对子女的放任、溺爱、粗暴等使得青少年缺乏情感教育,更容易受到不良诱惑,以至走上犯罪道路。  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强化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有效监护,净化社会环境,建立绿色网吧,对影视作品实行严格的分级管理,并建立完善的中国少年司法制度,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  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占总犯罪的比率及青少年犯罪占青少年总数的比率均呈上升趋势 ;违法犯罪越来越低龄化,且不懂法;犯罪突发性强;犯罪性质越发严重而且不计后果;暴力犯罪突出,甚至泯灭天良;团伙化犯罪而且带有黑社会性质以及智能化犯罪等等。研究表明,形成青少年违法犯罪并显示上述特点的原因有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而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家庭不睦,父母离异。整天在父母争吵不休、打骂不断、火药味极浓的家庭生活氛围中,甚至父母离异,各自另组家庭,在“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是多余的”羞辱中,在得不到父爱、母爱基本温暖的情况下,幼小本应纯洁的心灵被人为地扭曲,愤而报复社会逐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家教不当,爱度失衡。有的家长平日百依百顺,有要求必满足,形成任性、霸道坏性格,一有挫折或受到批评指责就离家出走,远走高飞;有的家长则以棍棒代替教育,动辄拳打脚踢,一旦挣脱,离家而去,这样在流浪中食宿无着,碰上坏人教唆极易走上犯罪道路。忙于应酬,自身不洁。有的家长从早到晚一心赚钱,整日在商场上忙;有的则沉迷于“娱乐”,跑舞厅、上酒吧、进赌场、钻包厢,“要钱随你花,教育没时间”,养而不教,放任自流。在无教育约束情况下,孩子自然出去“潇洒”,结识狐朋狗友,滋事斗殴,偷毒黄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奢望过高,误导子女。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期望值太高,平时成绩非一二名过不了关,升学非重高、非重点大学不可。逼得太紧,压力过大,负担过重,当孩子力不从心,“达标”无望时,极易走向反面,做出丧失理智或意外的犯罪行为。长辈不检,耳濡目染。有的家长本身有违法犯罪行为,而且从不检点,有些家长则凭借有权有钱带着子女一起去“不×白不× ”。让孩子从小穿名牌,高消费,追求享受。这样“上梁不正下梁歪”,从反面为孩子作了坏榜样。我们还应看到,在当今家庭教育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或者叫做矛盾现象。如家长育子成才意识的增强与重智轻德的偏差;家庭经济的收入与孩子超额消费的失调;社会信息量增多与家庭可控性减少,学生中存有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等等,以至许多家庭出现了孩子教育中的“失控”。现在家庭教育中反映的矛盾与困惑,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观念和目标的不一致,使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现在有些青少年缺乏理想,生活自理能力弱,不爱劳动,怕苦怕累,会花钱,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不愿合作等,说明青少年学生在走向社会,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缺乏一致有效的教育引导。  关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体系的实施与思考  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纵然有其自身的原因,如年龄较小,智力、心理发育不健全,辨别是非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等,但认真分析每一个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会发现这些原因不是以孤立的形式存在的,往往是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时,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综合分析;要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包括使有犯罪前科的未成年人不再重新犯罪,也要动员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的力量完成这项工作,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工作体系。  一、从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看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工作体系的必要性  在审判实践中,我们一是在开庭前要求未成年被告人填写《个人情况测试表》,同时要求其家长填写《家庭情况测试表》的方式,初步掌握其犯罪原因;二是在庭审的法庭调查阶段,通过向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提问,对其犯罪原因作深入的了解。  1、因家庭原因导致的未成年人犯罪  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和家长采取的不正当的教育方法往往对未成年人的人品形成、性格特点等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个别情况下会导致一些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通过近年来对未成年被告人犯罪原因的调查,我们发现与未成年人犯罪有关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父母无原则地溺爱和袒护孩子。有些父母过分的娇纵溺爱孩子,凡事都以其为中心,即使孩子有错,也不认真批评教育,导致孩子蛮横、任性。这些未成年人一旦离开了家庭的温床,步入社会,便容易遭受失败,产生强烈的受挫感,继尔迷茫、困惑、不知所措,往往会采取比较极端甚至违法犯罪的手段解决其面临的问题。  父母教育方法粗暴。有的父母教育孩子方法简单粗暴。一些作家长的望子成龙心切,恨铁不成钢,孩子一旦有错,不是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而是采取棍棒政策对待孩子,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造成孩子与父母间的对立情绪,甚至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叛逆思想。这部分未成年人如果过早地步入社会,一般会选择在社会上广泛交友的做法来寻求保护和温暖,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受不良人员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上邪路。  父母疏于管教子女。有些父母因工作或经营事务繁忙,疏忽了对孩子的管理教育有的甚至对孩子放任不管。比如子女在外都交什么朋友,平时心理都想些什么,有时回家很晚或夜不归宿都在干些什么等等?/cn>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基本任务。它必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而加强青少年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保持社会稳定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犯罪冲击着家庭的稳定、社会的稳定,并影响着社会的和谐。青少年犯罪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重视和关心的社会问题,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和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社会教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青少年自身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一)来自社会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受到冲击,一些青少年意志薄弱,世界观、人生观反生扭曲,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来自家庭的影响  违法犯罪青少年多为无正常家庭环境、无经济来源的外来人员或单亲家庭子女,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中,有前科劣迹的青少年成为违法犯罪高发群体。  (三)来自学校的影响  虽然现在大部分学校实行的是素质教育,但在升学、就业的压力下,学校把很大精力放在应对考试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四)来自青少年自身心理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在人格和心理发育期,身体迅速发育,个人意识增强,但心理易变,看待事物比较片面,易受暗示,多盲从,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自我约束力相对较弱,极易受到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不知不觉走上犯罪道路。  二、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有效的遏制、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庞大而又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抓住重点,又要有长远规划,才能建立适应青少年违法犯罪形势的、动态的控制体系。  (一)完善立法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保障  (三)加强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  (四)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方法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反复抓、抓反复的原则,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做好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综合治理,形成统筹规划、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全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标签:征文,启示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baiwen.com/answer/21763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