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是指职工在工作期间或因工作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受到的人身伤害。
工伤的认定标准由法律、行政法规确定,其中职工因故意犯罪;醉酒或者吸毒;自残或者自杀;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导致本人在工作中伤亡的,不认定为工伤。
工伤发生的原因有多种,工伤范围包括多种情形。发生工伤是获得工伤保险赔付的前提条件,也是工伤保险制度设立的起因。工伤的特点包括发生工伤的主体是职工、工伤是人身伤害、工伤认定标准严格、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工伤认定、有专门性立法规定、发生工伤是获得工伤保险赔付的前提等。
工伤是职工在工作期间或因工作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受到的人身伤害。
造成这种人身伤害的原因包括工伤事故和罹患职业病。
我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中对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进行了分类,同时对伤害的方式、受伤的性质、受伤的部位等作了明确规定。其中按照事故造成的损伤程度分为轻伤、重伤和死亡三类。按照受伤性质分为电伤;挫伤、轧伤、压伤倒塌压埋伤;辐射损伤;割伤、擦伤、刺伤;骨折;化学性灼伤;撕脱伤;扭伤;切断伤;冻伤;烧伤;烫伤;中暑;冲击;生物致伤;多伤害;中毒。按照受伤的部位分为颅脑;面颌部;眼部;鼻;耳;口;颈部;胸部;腹部;腰部;脊柱;上肢;腕及手;下肢;踝及脚。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为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根据《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我国将职业病分为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化学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10类132种。
根据《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的规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分十个伤残等级,其中一级伤残等级最严重,十级伤残等级最轻。每个伤残等级的鉴定和赔偿标准都不同。这十个等级分别是:
工伤一级: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完全或大部分或部分生活自理障碍。
工伤二级:器官严重缺损或畸形,有严重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大部分或部分生活自理障碍。
工伤三级:器官严重缺损或畸形,有严重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部分生活自理障碍。
工伤四级:器官严重缺损或畸形,有严重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部分生活自理障碍或无生活自理障碍。
工伤五级:器官大部缺损或明显畸形,有较重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生活自理障碍。
工伤六级:器官大部缺损或明显畸形,有中等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生活自理障碍。
工伤七级:器官大部分缺损或畸形,有轻度功能障碍或并发症,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生活自理障碍。
工伤八级:器官部分缺损,形态异常,轻度功能障碍,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生活自理障碍。
工伤九级:器官部分缺损,形态异常,轻度功能障碍,无医疗依赖或者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生活自理障碍。
工伤十级:器官部分缺损,形态异常,无功能障碍,无医疗依赖或者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生活自理障碍。
1、发生工伤的主体是职工
发生工伤的主体应当是职工,职工身份可以通过劳动、聘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人事关系的其他证明材料证明。
2、工伤是人身伤害
工伤是职工在工作期间或因工作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后对职工的人身健康造成的伤害。
3、工伤认定标准严格
工伤认定标准由法律法规确定,包括可以被认定为工伤的标准、可以被视同工伤的标准、不得被认定为工伤的标准。
4、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由职工或其近亲属、用人单位、工会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并作出工伤认定决定。
5、有专门性立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与《工伤保险条例》是工伤领域的两部主要法律法规。同时,为规范工伤认定程序,依法进行工伤认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了《工伤认定办法》。
6、发生工伤是获得工伤保险赔付的前提
工伤保险是为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而设立的社会保险制度之一,发生工伤是获得工伤保险赔付的前提条件。
标签:工伤,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