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百问>百科知识>江南丝竹,广州音乐和福建南音三者的区别

江南丝竹,广州音乐和福建南音三者的区别

2023-06-25 16:52:40 编辑:join 浏览量:584

江南丝竹,广州音乐和福建南音三者的区别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丝竹”乐的一个分支,流行于江南,盛行于沪宁杭地区。丝竹指两类乐器,即丝乐器和竹乐器。丝乐器指用丝弦的弓弦乐器,如二胡、琵琶、中胡等,丝弦乐器是弦乐器的一种,多用弓弦拉奏和弹拨;竹乐器用竹子为材料做成的乐器,如竹笛、笙、箫等。 江南丝竹流派繁多,曲目广泛,演奏技法成熟,擅长大型套曲(曲牌联缀),是我国器乐乐种中流传广泛的一支。近数十年发生了一些变化,无论从经典曲目或乐队编制、演奏技法方面都企图有所创新,即继承和发展并举。 丝竹音乐在我国的流播传承历史十分久远,早在《周礼·春宫》一书中就有:“……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记载春好弊;《晋书·乐志》中也有“丝竹更相知”的说法。而自唐宋以来,诸多文献都记有丝竹音乐在江、浙、沪一带流行的大量文字记载。但现上海以及周边地区,是“江南丝竹”作为一个乐种最终定名和成熟的地区。 上海的江南丝竹初兴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它并无定称,人们多称它为“丝竹”或“国乐”,另有“清音”、“仙鹤”等别称。至20世纪40年代,是它的全盛时期,丝竹乐覆盖了整个上海市区和郊县。考据现有文献资料,“江南丝竹”之称谓,最初见于1954年的“上海民间古典音乐观摩演出”和上海市国乐团体联谊会筹备委员会主办的“国乐观摩演奏会”的节目单上。自20世纪初至50年代,上海地区有据可查的丝竹班社就有428个,达到“有水井之处就有丝竹之声”的地步,显示出上海市区和郊县丝竹班社发展的规模和影响。上海的丝竹活动百余年来从不间断,全盛时期覆盖了整个上海市区和郊县,丝竹乐爱好者常在固定场所进行演奏活动,相互交流,共同琢磨,使江南丝竹这一乐种有更多的发展,一度被指为“国乐”。20世纪中期以后,江南丝竹演奏活动时兴时衰,但始终没有湮没,近年来的演奏活动和爱好者的队伍反而有所增加与扩大。 江南丝竹的娱乐性很强,“每于劳动之暇,合奏丝竹乐”,这是上海地区的一种社会时尚。人们常聚集在私宅茶楼合奏丝竹以“涵养性情、荡涤邪秽”和交流技艺。江南丝竹也在婚丧喜庆、节日庙会时演奏。按演出性质分“清客串”(又称“跑客串”)和职业性班社两类。“清客串”是业余性质的班社组织,常常应亲朋好友之邀,以客串演奏助兴,不取分文。职业性的丝竹班社则以演奏为生,收取一定酬金。 上海地区的江南丝竹曲目来源有在全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器乐曲牌如《老六板》、《小开门》等;有从外地传人的民间乐曲如《苏合》、《扬合》、《鹧鸪飞》、《将军袜念令》等;有江南的民歌小调如《知心客》、《无锡景》等;也有古曲《青莲乐府》、《浔阳夜月》等。上海特别是市区的丝竹家们以其自身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和创造力,在自娱娱人中,对上海地区传承的和外来的乐曲、民歌等进行不断地加工,终而发展或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乐种——江南丝竹。 上海江南丝竹最大的音乐特点之一是演奏风格秀雅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的织体定法很有特点,深得音乐工作者的珍视。 江南丝竹乐队编制灵活,一般以丝乐器和竹乐器为主体,配有一些打击乐器,如鼓、板、木鱼和铃等。可根据不同乐曲表现的需要和客观条件,小可以仅用一丝一竹两件乐器,如二胡和笛子组成乐队,大的乐队可以有数十人组成。主要乐器为曲笛、笙、箫、二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鼓板、铃或木鱼。演奏形式分“坐奏”和立奏。 代表作品扒族有所谓的“江南丝竹八大曲”:《中花六板》、《三六》、《慢三六》、《慢六板》、《行街》、《云庆》、《四合如意》、《欢乐歌》。此外,流行的还有《老六板》、《快六板》、《快花六》、《柳青娘》、《霓裳曲》等。 广东音乐是产生于广州方言区的器乐品种,本世纪初发源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风行国内外而享有盛誉和众多的听众。它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江南地区民间音乐的养料,经过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广东音乐在演奏上使用较多的装饰间,各种乐器组合独特的音色和风格。早期的合奏,多用二弦、提琴(类似板胡)、三弦、月琴、横箫(笛子),称为“五架头”,又叫“硬弓组合”,独奏多用琵琶或扬琴。20年代以后,改以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扬琴和秦琴,俗称“三件头”,又称“软弓”。主奏或特性乐器是高胡,也称粤胡、南胡。它与二胡的型制基本相同,只是琴筒更细短。本世纪初,民间艺术家吕文成把二胡的外弦,从习用的丝弦改为钢弦,定弦比二胡高出四度或五度,音色更加明亮。演奏时两腿夹持琴筒,以控制音量。广东音乐是一种标题音乐,结构上以简驭繁。它以器乐的丰富音乐和宽广的音域,以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变,写景、抒情、状物,因而地方色彩浓郁,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广东音乐擅长于生活小境的描摹,对传统的生活情趣无不流露着关注。欣赏它,并不一定要在其中发现重大的社会人生主题,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常常带给娱乐的感受。 本世纪20年代初至解放前的30年间,广东音乐创作曲达300多首,其中50余首已流传于海内外。主要作品有《旱天雷》、《倒垂帘》、《雨打芭蕉》、《赛龙夺锦》、《饿马摇铃》、《平湖秋月》、《步步高》、《鸟投林》、《禅院钟声》等。解放后,广东音乐又有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不少出色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了一大批新作品。其中如《鱼游春水》、《春郊试马》、《山乡春早》、《喜开镰》等。亦广为流传。福建南音是曲艺的一种,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福建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宋,主要流行于于福建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标签:南音,丝竹,三者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baiwen.com/article/157821.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