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百问>百科知识>米拉日巴等成就者为何终身闭关住山而不出去弘法?

米拉日巴等成就者为何终身闭关住山而不出去弘法?

2023-07-12 02:31:44 编辑:join 浏览量:617

米拉日巴等成就者为何终身闭关住山而不出去弘法?

在米拉日巴传记中有这样描述:尊者继续努力修行,慢慢地在白昼中身体可以任意变化,腾入空中及示现种种神通。夜晚梦中,可以游行世界之顶,可以粉碎山川。能化成百千化身,往诸佛剎土听闻法要,为无量众生说法。身能出入水火,得不可思议的种种神变。心生大欢喜,一面受用,一面继续修持。不久,即能真正能飞行自在了。就飞到惹门去自山顶去修观,生出前所未有的拙火暖乐。 尊者那时认为自己已经有力量可以做利益众生的事业,应该去弘法度生才对。但是本尊示现说:“应该依照上师的嘱咐终生修行才对,世上再没有比修行更能利生弘法的事了。”尊者心中就想:终生修行的事迹,可以为以后的行者做榜样,对未来的众生和教法将有广大的利益。所以就决定仍旧终身在山中修行。--原来终身住山修行是为后学做榜样,踏实修行成就才能对教法和众生有广大利 为何要闭关?咏给仁波切说:因为,闭关的修行可以帮助我们去除烦恼,并帮助我们了悟而证悟。当我们获得清净的了悟、证悟之后,再去从事利他的事业时,就能成办真正清净的利他行为。由于这种清净的利他行为是不带烦恼和我执的,因此才能真正地利益众生。 如果我们自己对佛法的道理领悟不够。一开始,我们在行利他时,会觉得好像可以利益到他人;但是当这利他的行为,渐渐地被“我执”渗入,甚至变成自私心时,这样的利他行为或许某一部份仍然能利益到他人,其它部份则未必能利益到众生。 在此,我以三方面来说明闭关也能利益他人: 第一:当我们处在资粮道,那时的利他和我们进入到加行道,甚至登入到初地时的利他是不同的。当我们达到越高的层次,随着自己的证悟,我们能做的利他行也会是更广大、更能利益到他人的。 第二:我们在闭关时,并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而闭关的。因为,一开始,我们就必须发起菩提心、大愿心。也就是说:我们是为了利益等虚空一切如母的众生,是为了让等虚空一切如母众生能够成就佛道而来闭关修持的。如果我们是依于这种利他的大愿心而来闭关的让贺话,闭关的本身也就是在利益众生、利益他人。 第三:我们现前做的一些利益他人的事,可能无法立即利益到一切众生。但是,在闭关时,我们可以将这一切的善业功德,尤其是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样的利益是很大的。此外,一个人如果能在佛法上具备体证和证悟时,他就能利益无量无数的众生。 我们不需要觉得:如果我不赶快度众生的话,很多的众生就会被别的菩萨给度走了,我就没有人可以度了。我们是不必担这样的心的。 在米拉日巴尊者传中----诸弟子又请问尊者说:「如果对于众生有利益,我们是否可以行一点点世法?」 尊者说:「行世法的动机,如果丝毫也不是为了利已,那是可以行的。可是照这样行,实在是太困难了。如果为了一己的贪欲而行利他,则自利尚不成,更谈不到利他了。就像不会游水的人去游水,不但游水不成,反而为水所淹死一样。所以在没有证得实相空性以前,最好不要谈利生的事业!已无修证,就要利生,等于瞎子引盲人,最后终究要堕入自私的深渊中去。 本来虚空无尽,众生亦无尽,自己修行成就了以后,度生的机会实在太多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度化众生。在未成就以前,你们应该以『清净意』发『大悲心』,为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而勤求佛果。放弃衣食名坦拍派利的思想,身耐劳苦,心负重荷,如是修行才是。这就是度众生,也就是修行入道完成自他一切的究竟利益。 回顾米拉日巴尊者修行闭关历程:硬田之梦 尊者精进修行,虽尽了最大努力,却仍不能生起暖乐的功德。正思量如何是好,当天晚上就做了一个梦,梦见在耕一块很硬很硬的田,怎么都挖不动。方想放弃的时候,玛尔巴上师忽在空中显现,说道:“儿啊!用力耕啊!只要你勇敢向前,不要怕他硬,总会成功的!”说完,玛尔巴上师就在前面耕,尊者在后面耕,果然遍地都长出了丰盛的禾苗。 醒来以后,尊者心中非常欢喜;但又一想,“梦境不过是由习气的显现而已,凡夫尚不执着重视,我为梦境而欢喜,岂不是太愚痴了吗?”贺腔虽然如此,他知道这是一种征兆,如果努力精进一定能生功德的,就唱了一支「释梦歌(略) 尊者这时已有意到护马白崖窟去修行,就对尚存贪心的姑母说:“我是一个修行的人,修行人最要紧的是修忍辱,如果对逆境不能忍耐,那又该怎样才能修忍辱呢?我要是今天晚上就死了,不但田没有用处,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没有用处。成佛以修忍辱为最紧要,姑母就是我修忍辱的对象。我之能够遇见正法,也是伯父和姑母的恩德;为了报答你们的恩德起见,我发愿希望你们未来成佛。不但田我不要,就是连房子送给你也可以。”说完就唱了一支歌:—— 。。。姑妈所有言,尽是是非语;多言类若此,于汝实不利。一切我家田,悉赠于姑母;人依法得净,佛殿在自心。慈悲度苦灵,灾苦业风运;我为向上者, 胜不动自性。承恩大悲者,愿加持弟子,逍遥得山居。 姑母听了歌,就说:“像侄儿你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啊!”就心满意足地下山去了。 ■ 谨奉师命,誓死住山修行 尊者受了这种种的刺激之后,对于人世间起了更大的厌离之心;而且因为决定舍弃家宅和田园,心中反而觉得坦然无事。就立刻想到护马白崖窟去修行。他找到一个山洞,决心在此安住修行,就唱了一首「誓愿歌」:—— (略)接着又发誓:“我若是不得成就,不生殊胜的证解,纵使饿死也不为觅食下山,冻死也不为求衣下山,病死也不为找药下山。决定彻底舍弃今生与俗世有关的一切一切。三业不动(身业、口业、意业为三业,身口意不为一切诱惑所摇动,故名三业不动。),一心修行成佛,请求上师本尊空行护法加持此愿成就。如果违背此誓,与其留着一个不修正法的人身,不如即死。所以如果我一旦违誓就请护法大海众立刻断绝我的生命。我死之后,还须请上师本尊加持得投生一个能修正法的人身。”发愿毕,唱了一首「决心歌(略) 这样修持了一年,密勒日巴心里也曾想到村庄上走走。正准备走的时候,忽然想起从前所发的誓,就唱了一首「警策自励歌」:——。。。勿动勿动住本然,心若浮飘招恶缘;勿散勿散持正念,心散恐被恶风牵。勿行勿行洞中坐,外出当被业石绊;莫望东西莫抬头,抬头张望心散乱;勿睡勿眠勤精进,贪睡则为烦恼算。 接着,密勒日巴就继续在护马白崖窟山洞中苦修,终于到衣食皆尽,只能以山中荨为食,而且整个人吃到毛孔都变绿色,变成一个绿茸茸、只剩骨架的野人,偶被山中猎人看到,还以为青天白日遇到鬼。■ 大宝法王开示:在圣地,要像佛陀那样「醒来」 《入菩萨行论》说:没有经历痛苦,不能生起真正大精进。密勒日巴因为姑母给他的障碍和折磨,所以才有后来的学佛因缘,遇到一位具德的善知识(玛尔巴大师),生起虔敬之心,开始学习佛法,并且依于口诀,以大精进实修,终于能一生成就。 图为嘉绒寺亚龙闭关院出关的师父 大恩上师和嘉绒寺亚龙闭关院出关的师父们 如果对轮回生起强烈的厌离心,很自然的想要解脱的心就会出现,自然对衣食财物不会太贪着。《俱舍论》也提到,「知足即圣者」,像密勒日巴大师在山林洞穴闭关,就是一个圣人的例子。看到过去这些大师的传记和历史故事,真的很值得我们效法,作为修持的典范。 不管是出家人也好,修行人也好,发心、动机很重要,时常要观察自己的身口意,是否为善行。这样教法才会长久住世,佛教才会兴盛;心行不清净,是难以弘扬佛法的。 就像密勒日巴大师在一首道歌中说:无论遇到任何情况,都是值得欢喜的;透过止观与口诀,可以消除烦恼。很多经典都教我们如何修持止观,如果能深入经藏学习固然很好,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至少可以跟着一位老师或上师,学习到禅修的要诀或口诀,这是很重要的。粗的烦恼可以靠「止」而消除,深细的烦恼习气要靠「观」来消除,如此则能驾御自己的心,当你对掌握自心得到自在时,在一切境中,就会如须弥山王,不动而稳固,心想向善时,也能稳固而不受烦恼情绪所影响,能依意愿,自在掌握自己的心。这是靠「止」的禅修,靠心的定力,就可以达到的境界。 接着是「观」的禅修《大宝积经》说:在止之上要修观,也就是心在定力之外,还要有空性的观。这种「观」,是善能分别、能清晰的分辨一切,在定境之上,开启慧观之力。以大乘而言,包括分析事物的观察修,和直接安住的安住修;噶举派的大手印法,也是分析式的「观察修」和直观式的「安住修」,配合着修。 密乘而言,止观以续典不同,下部密续,有分「有所缘」禅修和「无所缘」禅修,有所缘禅修,是依止特定事物为焦点而产生专注力,这是「止」;「无所缘」禅修即是「观」。以无上续部而言,生起次第即是「止」,圆满次第即是「观」。 想修持有成就,最重要的是发心和动机,要以勇猛之心而修行,就像尊者在道歌中提到的。以前的人,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太阳一晒,一切外缘条件不错,还有个修行人的样子;现在更糟,太阳一晒,就打起瞌睡来了。现在僧众在寺院里、房间里读读经,也能把道理念得很顺,但真正要你付出行动却不容易做到。要在生活中检验自己的修行,看看考验来时,还能不能把握自己,还能不能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很多时候,我们都看不见自己的过患,你以为你是修行人,其实你可能只是外相相似而已。重要的是,任何时候,你要问问自己:“你现在做的有意义吗?”对,就保持并增长;不对,就改进。闭关禅修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让自己生起改变的力量。 噶当派格西有个传统,做恶就涂一颗黑石头,行善就涂一颗白色的小石头,一天下来就知道善恶多少,晚上清点,发愿明天比今天更好,明天的白石头要比今天更多。一个修行人,就是要让自己不断的断恶行善,如果一成不变,总是老样子,这样不算修行人,就算出家了也没多大意义。 今天我们齐聚在圣地祈愿,「成佛」的意思就是「醒来」,从无明烦恼中觉醒了,我们不可以再昏睡了。我们要忆持佛陀是如何醒觉的传记,要提起勇气,才不浪费此生,祈愿法会才短短几天,更要随时记得:将心转向善、转向成佛,你终于给了自己的心一个改变的机会,大家要好好把握。 参考米拉日巴传记 、大宝法王讲述米拉日巴传记

标签:日巴,住山,弘法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baiwen.com/article/17836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