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百问>百科知识>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023-11-26 11:28:21 编辑:join 浏览量:600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芦族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出处:《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全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裂耐过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扩展资料: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陪源弊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标签:修辞手法,秦时,汉时关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baiwen.com/article/295007.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