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潜伏期
根据国内的观察,在白蛉季节内出生的婴儿至出现临床症状大体需4~6个月。但利什曼病潜伏期的长短还受到患者的免疫力、营养水平以及感染原虫的数量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延长或减短。
2.早期症状
利什曼病的症状大都是逐渐发生的。初起时一般有不规则发热,脾脏随之肿大,并伴有咳嗽及腹泻。恐惧和失眠亦为利什曼病早期常见的症状。婴幼儿除有发热和腹泻等症状外,尚可有夜啼、烦躁等现象。月经过多或闭止,常是妇女患者的早期症状。
3.主要症状
病人在发病2~3个月以后,临床症状就日益明显。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发热发热是利什曼病最主要的症状,占病例数的95%左右。利什曼病的热型极不规则,升降无定,有时连续,有时呈间歇或弛张,有时在一天内可出现两次的升降,称双峰热,在早期较常见。患者一般在下午发热,发热时患者感到倦怠,当发热至390C以上时,可能伴有恶寒和头疼,但并不发生神昏谵语症状,夜间大都有盗汗。
(2)脾肿大脾肿大是利什曼病的主要体征,一般在初次发热半个月后即可触及,至2~3个月时脾肿大的下端可能达到脐部,6个月后可能超过脐部,最大的可达耻骨上方。肿大的脾脏在疾病早期时都很柔软,至晚期则较硬。脾脏表面一般比较平滑,且无触痛。
(3)肝肿大有半数左右的病人肝脏呈肿大。肝肿大出现常较脾肿大为迟,肿大程度也不如脾肿大明显,很少有超过右肋缘下6cm者。
(4)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常有口腔炎,除黏膜有溃疡外,齿龈往往腐烂,且易出血,儿童患者每易并发走马疳。患者食欲减退,常有消化不良及食后胃部饱胀的感觉,甚至可引起恶心、呕吐及腹痛等症状。
(5)循环系统症状病人的脉搏大都增速,血压常因贫血及肾上腺机能的失调而降低。由于患者血浆蛋白总量的下降以及贫血,因此可以发生水肿。水肿以下肢和脸部最为常见,偶亦可出现全身性水肿,晚期病人可能因肝脏损害的加重而使水肿更为显著丛亏敬,预后亦较严重。鼻衄及齿龈出血的发生主要因患者的血小板大量减少所致,鼻衄多数出现于发热期间,大都突然而来,少则数滴,多则可延续数小时,一般都能自止。
(6)其他症状患者的淋巴结常有轻微或中度肿大,尤以颈部及腹股沟等部位较易扪及。夜间咳嗽为利什曼病常诉的症状之一,且比较剧烈。绝大多数妇女在患利什曼病后月经闭止,生育因而受到影响。
利什曼病在疾病的过程中症状可出现缓解,表现为在一段时间内体温正常,食欲增加,肿大的脾脏亦稍有缩小,但过一段时间后,又出现发热及脾脏继续增大,如此反复发作,病情日益加重,至疾病晚期则不再出现缓解。晚期病人大都消瘦,精神萎靡,头发稀少而无光泽,皮肤干燥,面色苍黄,在额、颞部和口腔周围可有色素沉着。腹部常因肝脾肿大而突出,四肢显得更加瘦细。儿童得病后发育受阻。
(7)血象变化患者的红、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其原因与脾功能亢进有关。白细胞在疾病早期即开始减少,并随病程的进展而日益显著。白细胞的减少主要是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减少所致,大单核细胞大致正常,嗜酸和嗜碱粒空散细胞亦都减少,因而淋巴细胞的比例相对地增高。
患者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明显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由于患者贫血和丙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元的增加,因而红细胞沉降率加速。
(8)肝脏功能变化利什曼病患者由于肝功能的失调和肝、渗慎脾内浆细胞的大量增生,致使球蛋白大量增加及白蛋白减少,白、球蛋白的比例大致为1:1.7,恰与正常人相反。病程较长的患者,肝细胞受到损害,尤其是晚期患者更为严重,因此各种肝功能试验都呈强阳性反应。
标签:利什曼病,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