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三宝”其实是他的本名“三保”。明朝年间的陆皮大太监郑和,可谓是古往今来最富盛名的宦官。他不仅是一位宦官,还是一位杰出的航海家和外交家,“郑和下西洋”更是我国人尽皆知的历史典故之一。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会知道,郑和还有一个外号,叫做“三宝太监”,为什么他会有这么一个看似莫名其妙的外号呢?所谓的“三宝”又指的是哪三宝?
三宝背后的故事其实很简单:郑和原名马三保。有一些学者认为,郑和的“三宝”太监是源于佛教的“三宝”也就是:僧,法,论,说实在的,这液没实在是“史无所载”。我们翻阅一下《明史》,就知道郑和是正统的回族人,他的宗教信仰也不可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佛教,而是伊斯兰教。身为穆斯林,他起一个“佛家韵味”的名字是想说明什么?郑和虽然也有过法号,但是他的法号辗转更改三次,之所以起法号,其实都是为了明朝年间“迎回佛牙舍利”所做出的政治举动而已。
在明朝的一部分民间资料和野史中,其实所谓的“三宝”太监是“三保太监”,此“保”非“彼保”。我们翻阅一下当时的县志资料,就能发现郑和的原名:马三保。根据史料记载,他所在的回族军队在洪武17年被明军所击败,从此被蓝玉等人带回朝廷作为俘虏处理。可能因为他在某方面有着“杰出天赋”,他就被净身入宫,久而久之成了朱棣最信任的得力助手之一,我们熟知的“三保太监”。后来以讹传讹,变成了什么“三宝太监”。
综上所述,其实所谓的“三宝太监”原本应该叫做“三保太监”,这个称谓源于郑和的原名:闹悉纳马三保。
标签:三宝,郑和,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