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之一的围棋,已有数千年之久。但是公认围棋起源于中国,但至于起源于何时,则众说纷纭。围棋已经有数千年历史,一般都公认围棋起源于中国,但到底起源于何时则仍无定论。人们认为,围棋起源于尧舜时代,由先秦史官编写的《世本‧作篇》有这样的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清‧任颐所绘《弈棋图》,呈现时人野外奕棋的雅致。这是有关围棋起源的最早记载。此外晋人张华也说围棋是尧发明的,用来教其子丹朱;又说是舜造的,用来教儿子商均。他铅培脊在《博物志》中写道: “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其法非智不能也。”此外,《潜确槐渗类书》说:“夏人乌曹氏(禹的臣子)作围棋。”而《路史‧后记》则称: “帝尧陶唐氏,初娶富宜氏,曰女皇,生朱骜佷、倡克,兄弟为阋嚣讼,嫚游而朋淫,帝悲之,为制弈棋,以闲其情。”以此观之,则围棋在尧舜时期就存在了。也有人认为,围棋起源于殷末周初。山西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晓国根据陵川县志记载:箕子山(棋子山)满山黑白分明的石子,而多次到陵川实地考察,从 “棋石”、 “箕子”入手,运用考古学、地理学、文字学、易学和历史学知识,写成〈论陵川棋子山与围棋起源〉一文,论证了围棋应起源于殷末周初。围棋的起源反映出商周时期哲人通过 “其卜”活动所获得的天象观和原始自然观。箕子是殷末周初著名的卜筮学家及 “其卜”宗师,当时他所中歼从事的相关活动,为《周易》和围棋的起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包括陵川县棋子山在内的淇水源头地区,就是商末贵族箕子胥余的封地 “异方”之所在。汉画像砖中一幅有关当时对弈情形的拓片。围棋应该是在殷末周初起源于太行山南端与淇水之源的陵川县棋子山一带。棋子山位于陵川县城东十公里处,距商都城殷墟和别都朝歌都仅仅10公里。目前已发现的围棋遗址上有两个岩洞,一洞中有清代康熙年间镌刻的一块石碑,碑文记述了围棋雅事;另一洞顶壁上保留着古时围棋棋盘图案,相传为箕子隐居卜筮研棋所在。考古人员还在棋子山发现了许多天然石棋子,颜色不仅与西汉班固《弈指》中所述围棋颜色相同,而且外观也与《围棋辞典》中 “棋石”形状的描述一样。《左传‧襄王二十五年疏》说: “棋者所执之子,以子围而相杀,故谓之围棋。”围棋的名称是这样来的。围棋自古称作 “弈”,《论语》、《孟子》和《左传》等典籍都有相关的记载。《论语‧阳货》: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孟子‧离娄》:”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从有关数据可以说明,围棋棋盘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最早谈及围棋棋局形制的是《文选‧博弈论》李善注引邯郸淳《艺经》: “ 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 道,白黑子各一百五十枚。”这里首一 “道”字指线,后一 “道”字指点。清人梁章巨《浪迹三谈》载:胡应麟《笔丛》云: “今围棋十九道,纵横三百六十一路,子亦如之。宋世同此。然汉制十七道,唐局或十八道,不可不知也。” 按韦曜〈博弈论〉云: “枯棋三百。” 李善注引邯郸淳《艺经》云: “棋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子各一百五十枚。” 沈存中《笔谈》云: “弈棋古用十七道,与后世法不同,今世棋局各十九道,未详何人所加。” 钱竹汀先生云:“常见宋李逸民《忘忧清乐集》棋谱,首载孙策赐吕范、晋武帝赐王武子两局,皆十九道,疑是后人假托。” 《艺文类聚》卷七十四,载晋蔡洪〈围棋赋〉云: “算涂授卒,三百惟群。” 是晋时犹未加也。又按柳子厚〈柳州山水记〉:有仙弈山,始登者得石枰于上,黑肌而赤脉,十有八道,可弈云云。是即胡应麟唐局十八道之说所由来,或棋局稍有不同,不可为典据也。
标签:围棋,发源地,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