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客”原指王侯贵族身边的门下、食客、舍人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宾客”的含义也在不断地变化,高中文基凳言文教学应抓住词义之变化,提升学生理解古文的能力。笔者基于“宾客”一词,对学生进行调研,对自己以后的古文教学提出了启示。关键词:宾客;词义变化;教学启示[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纳昌号]:1002-2139(2019)-26-0-01宾:从字形上看,甲骨文的“宾”是一个人从外向屋内走去,后来又加上了“贝”或“鼎”,这就意味着带有礼物者为“宾”。该字的本义是地位高贵尊崇、受人尊敬的贵客。当宾作动词时,是“傧”的通假字,意思是用宾客的礼节接待客人。所以古汉语的“宾客”是战国时期特殊的群体,他们依附着当时各国的王侯贵族并为其效命。即我们熟知的门下、食客、舍人等。在当时,他们是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才人,有的为出谋划策的谋士,有的是征战沙场的勇士,比如纵横六国的苏秦,秦之大将王翦,以及张仪、吴起等名士。因为各国政治的需要,贤能之人被拔高到无上的地位,被尊称为“宾客”。当今,“宾”也用来指客人,比如“宾客至上”、“宾至如归”、“宾客如云”、“宾客迎门”等,皆指客人。所以“宾客”在现代汉语里是“客人(总称)”,如“宾客如云”,则是形容客人多,但不像古代那样带上身份地位高的标签。《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中“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的“宾客”,让学生理解起来困难。据笔者了解,很多学生理解为“客人”,这在很大成分上是受现代汉语的影响以及对古代汉语了解知之甚少。很显然,荆轲刺秦王里的“宾客”不同于今天的“宾客”,但在课文下面的注释里却没有对这一词的补充解释。也在很多资料里找不到对“宾客”一词的阐释。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相对于初中而言,他们刚接触文长量大的古文,在文中出现一些自己生活中常见的词语,很习惯就与生活联系起来。但是根据原文来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上翻译为“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学生能理解为“太子和他的客人们”,而且在现在的逻辑上也是相通的。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把“宾客”理解为“客人”洞锋扒。如果按学生所理解的“客人”来分析,那太子和客人在易水边上送离荆轲,这个“客人”从何而来?为什么会和太子一起来送别荆轲?文中并未提及;而23%的学生认为不应该是客人,究竟是什么,他们也说不清楚,至少
标签:屈原,列传,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