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百问>生活百科>印刷术是怎样发展的?

印刷术是怎样发展的?

2023-09-18 05:46:53 编辑:join 浏览量:545

印刷术是怎样发展的?

我国印刷术的发展经过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但它的源起却是来源于先秦时期的印章。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阻碍了文化的发展,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

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

阴文是指表面凹下的文字或图案。采用模印或刻画的方法,形成低于器物平面的文字或图案;阳文是指表面凸起的文字或者图案。采用模印、刀刻、笔堆等方法,出现高出器物平面的文字图案等。

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黏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

古代文书都用刀刻或用漆写在竹简或木札上,发送时装在一定形式的斗槽里,用绳捆上,在打结的地方,填进一块胶泥,在胶泥上打玺印。

如果简札较多,则装在一个口袋里,在扎绳的地方填泥打印,作为信验,以防私拆。发送物件也常用此法。主要流行于秦、汉。魏晋之后,纸帛盛行,封泥之制渐废。

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

据记载在北齐时期,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做得很大,这种印章就已经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

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铜印。铜制的印章,官私皆用。官用代表一定的官阶。汉代俸禄在600石以上佩之,南朝时期诸州刺史多用铜印,唐代诸司,宋代六部以下用铜印,清代府、州、县皆用铜印。

铜印的印面以方形为主,也可见到极少数的菱形和圆形铜印,印纽的形状变化较多,有瓦纽、兔纽、兽纽、柄纽、片纽等。

古代铜印从印文内容上又可分为官印、人名印、闲章、吉祥语、图案印、斋室印、收藏印,在古代遗留下的书画作品或其他文史资料中,人们可以常常可以看到这类印文。

还有一类是人们不太熟悉的宗教文字印,在宗教印中,最为著名、数量最码汪多的是道教的秘密文字印。在当时,这类印文只有道观中的住持和少数功法极高的道士才能认得。

至清代,道教中的人开始逐渐忽视这类文字,后来几乎就没有人能认识这类文字了。

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时已用了4寸见方有120个字的大木印了。这已经是一块小型的雕版了。

佛教徒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这种手工木印比手含消绘省事得多。

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也很有启发作用。刻石的发明,历史很早。唐代初期在今陕西省凤翔发现了10只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秦国的石刻。

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东汉时期石碑盛行。

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7通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通石碑上。每碑高1.75米,宽0.90米,厚0.2米,容字5000个,碑的正反面皆刻字。

历时8年,全部刻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

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期,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结果使其广为流传。

拓片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发现在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软槌轻打,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待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纸上轻轻拍打,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底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样的字迹。

这样的方法比手抄简便可靠。于是,拓印便出现了。

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作谈模知用,它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用染料印在布上。我国的印花板有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色,织出带有色彩条纹的毛布。

商周时期,染色技术不断提高。宫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的官吏“染人”来“掌染草”,管理染色生产。染出的颜色也不断增加。至汉代,染色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为主。古代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间色。

青色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成的;赤色最初是用赤铁矿粉末,后来有用朱砂;黄色早期主要用栀子,后来又有地黄、槐树花、黄檗、姜黄、柘黄等;白色用硫黄熏蒸漂白法或天然矿物绢云母涂染;黑色的植物主要用栎实、橡实、五倍子、柿叶、冬青叶、栗壳、莲子壳、鼠尾叶、乌桕叶等。

随着染色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我国古代染出的纺织品颜色也不断地丰富,出现了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颜色。

我国在织物上印花比画花、缀花、绣花都晚。现在我们见到的最早印花织物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印花绸被面。

唐代的印染业相当发达,除织物上的印染花纹的数量、质量都有所提高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印染工艺。特别是在甘肃省敦煌出土的唐代用凸版拓印的团窠对禽纹绢,这是自东汉时期隐没了的凸版印花技术的再现。

从出土的唐代纺织品中还发现了若干不见于记载的印染工艺。至宋代,我国的印染技术已经比较全面,色谱也较齐备。

明清时期,染料应用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染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乾隆时期的染工有蓝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有红坊,染大红、露桃红;有漂坊,染黄糙为白;有杂色坊,染黄、绿、黑、紫、虾、青、佛面金等。

明清时期的印花技术也有了发展,出现了比较复杂的工艺。至1834年法国的佩罗印花机发明以前,我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手工印染技术。

纸发明后,这种技术就可能用于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纸,把染料改成墨,印出来的东西,就成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版和镂空板纸印的佛像。

总之,印章、拓印、印染技术三者相互启发,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雕版印刷技术就应运而生了。

标签:印刷术,发展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baiwen.com/life/269298.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