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百问>生活百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什么修辞手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什么修辞手法

2023-12-01 01:58:36 编辑:join 浏览量:54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采用了双关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蚕吐丝的“丝”谐音相思的“思”,用的双关的手法;而春蚕吐丝,丝尽而死,蜡烛燃烧,烧尽泪止,又是比喻相思之苦和爱情的至死不渝。

该句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代 李商隐

原文:

相见时滑局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运念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什么修辞手法

扩展资料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创作背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信悄让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标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修辞手法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baiwen.com/life/296593.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