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初三杰的排名和封赏可以看出刘邦的缜密心思。按照对汉朝的贡献,韩信当为第一,名至实归,但因为功高震主,深受猜忌,被借口削夺王爵,降封列侯,位列二十一名,也有咎由自取的成份。萧何是刘邦的发小,不仅有出类拔萃的能力,而且对刘邦有人所不及的忠诚,可以看作刘邦的股肱心腹,取代韩信成为第一也是深孚众望。张良是刘的谋臣,多次出谋划策,让其脱困,深受倚重,对建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他生性淡泊,视功名若浮云流水,自请减少爵禄,合情合理。刘邦对韩是一个“忌”字,对张良是个“敬”字,对萧何是一个“亲”字。
汉初三杰的排名如此悬殊,这里面大有缘由。
让我们先从三杰中功劳最大,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现已被贬为淮阴侯的韩信说起。
此时的韩信因受刘邦猜忌,已从楚王被贬为淮阴侯。从爵位上讲,由公爵降为侯爵,可谓是“落毛的凤凰不如鸡”,与自己昔日的部下曹参、灌婴、樊哙并肩而立,自然是在功爵评比中向后转,左右看齐了。
于是汉初第一大功臣韩信也只能屈居第21位了,谁让你得罪了老大刘邦。
在来说说“运筹帷幄”的张良。
刘邦在爵位评比中,除了那个与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以外,张良是刘邦想重赏的一人。
当时众功臣们纷纷嚷嚷的在刘邦面前邀功请赏,争的是面红耳赤,甚至有的还拔拳相向。
只有张良泰然自若,静若处子。刘邦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面对众人,慷慨大方的让张良在富庶的齐地里随便挑选,准备封他为侯,食邑三万户。
面对刘邦对自己如此大的封赏,张良只是淡淡的说道: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听后是既疑惑而又感概,遂封张良为留侯,食邑一万户。
在功爵评比中,刘邦知道张良意不在此,再加上刘邦与张良有些事情彼此是心照不宣,也不便在此摆功明说,于是便很低调的将张良排在了功爵榜的第62位。
于是张良便成了在侯爵中食邑与萧何并列第一,而在功爵榜中位居中游的这么一个特例。
现在再来说说被誉为“汉初等一侯”的萧何。
萧何做为文臣中的代表,被封为酂侯,食邑一万户。在众多武夫猛将中引起了很大争议,大家纷纷认为身带几十处创伤,攻城略地最多的曹参,理当获得最大的封赏。
于是刘邦便向这帮武夫们抛出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功人与功狗”的刘氏语录,这帮武夫们听的是似懂非懂,但看到新皇帝已经是朕意已决,便只好默不作声了。
下面又开始评功爵,这会这帮死人堆里爬过几趟的武将们,决意捍卫军人的荣耀,吵吵嚷嚷的一致要求将曹参排在第一位。
原本心属萧何的刘邦,因为刚才发表的“功人与功狗”论,确实有些伤人,此时不好说话,便顾左右而言他,始终没有答复。
这时有个叫鄂千秋的人,从刘邦的神色、言语中揣出了上意,便振振有词的说道:列位大臣所言都不对,当初皇上与项王相争,幸有萧相国镇守关中,不等皇上诏令,随时调兵补缺,运输粮草,汉王才得以打败项羽,夺取天下。萧相国可立的是万世之功,这是任何功劳都不能比的。故应列萧何第一,曹参次之,方能让天下人信服。
刘邦当即拍案叫好,高声说道:还是鄂君说得对,朕意也是如此!
在宣布了萧何为第一后,刘邦又借机说道:鄂君进言有功,理应受赏,于是鄂千秋被封为安平侯。
瞧瞧,在领导身边工作,眼力劲是多么的重要!
于是萧何便因为二项第一,被誉为“汉初第一侯”。
所以汉初三杰中,韩信因为功高震主,张良由于一心隐退,自然排名不高;而萧何做为文臣中的代表人物,正逢国家重建之时,理所当然的当上了“汉初第一侯”。
西汉一百多位开国功臣,汉初三杰的排名为何如此悬殊?
流云天下
大鱼号
原创 10-21
关注
《汉书-卷十六》记载:“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陈之岁,初以沛公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秦,立汉王之号,五年东克项羽 ,即皇帝位。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刘邦立国后分封了一百多位功臣,按《史记-高祖功臣年表》的排名来看,汉初三杰中的萧何高居第一,韩信位居第21,张良位居第62。
刘邦曾直言不讳的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夺取天下,这三个人功劳最大,那么为何一方面刘邦对他们赞赏有加,另外一方面分封功臣时除了众望所归的萧何位居第一,韩信和张良的排名却如此靠后?汉初三杰的排名为何会如此悬殊?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第一,萧何和刘邦在沛县就认识一起起义的,都是从一而终、一直跟随刘邦打天下。
第二,韩信战功显赫,排名仅仅第二十一?韩信功高震主,而且又有军事谋略,会带兵打仗。就他像张良一样急流勇退,也难逃噩运,作为一个皇帝不可能让一个功劳比自己大的人存活,他再生压得住韩信,他继承人呢?就算韩信没有谋反之意一样被杀。
第三,张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选择了功成身退,刘邦赐予张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回答:“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此举打消了刘邦对他的猜忌之心。
汉初三杰中,结局最惨的是韩信,不仅被杀还被夷灭三族,张良云游四海得以善终,萧何虽然没有被杀,但也被刘邦猜忌活得战战兢兢,不惜自污名节才得以自保。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汉书-卷十六记载:“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陈之岁,初以沛公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秦,立汉王之号,五年东克项羽 ,即皇帝位。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刘邦立国后分封了一百多位功臣,按《史记-高祖功臣年表》的排名来看,汉初三杰中的萧何高居第一,韩信位居第21,张良位居第62。
刘邦曾直言不讳的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夺取天下,这三个人功劳最大,那么为何一方面刘邦对他们赞赏有加,另外一方面分封功臣时除了众望所归的萧何位居第一,韩信和张良的排名却如此靠后?汉初三杰的排名为何会如此悬殊?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第一,从名单中可以看出,排在前面的功臣大都来自丰县和沛县,比如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王陵、夏侯婴等人,或者来自丰沛周边比如灌婴、周苛、周昌、柴武等人,这两部分人是支撑刘邦夺取天下的核心力量,也是刘邦的元从嫡系,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从一而终、一直跟随刘邦打天下。
韩信和张良功劳虽大,但是一则他们不属于丰沛元从集团,二则他们在投奔刘邦之前都曾效力于其他诸侯麾下,比如韩信效力过项羽,还曾差点离开过刘邦;张良则先是辅佐过韩王。
韩信还好说战功赫赫,张良是典型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排在功臣榜前面的除了出自丰沛元从集团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绝大多数都是以军功封侯,如果没有战功的张良位居前列,很多人会不服。
第二,既然韩信战功显赫,那为何他的排名仅仅第二十一?这就不得不提到韩信自身的原因了,从前198年张耳之子张敖由赵王降封为宣平侯来看,《史记-高祖功臣年表》应该是在此之后,此时的韩信已经由楚王被降为淮阴侯了(张敖在此表中是宣平侯而非赵王)。
韩信功高震主,如果他能像张良一样急流勇退,虽然仍免不了被清算的后果,但是他虽无谋反之举却有谋反之意给了刘邦和吕后对付他的借口,由王爵降为侯爵只是开始,杀韩信是迟早的事,否则以韩信之功当可居萧何之下位居第二。
第三,具体到张良,除了他不是丰沛元从集团和无显赫战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张良不愧是谋圣,他深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于是选择了功成身退,比如刘邦原本赐予张良:“自择齐三万户。”结果张良回答:“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此举打消了刘邦对他的猜忌之心。
汉初三杰中,结局最惨的是韩信,不仅被杀还被夷灭三族,最好的是张良,云游四海一心修道却得以善终,至于萧何虽然没有被杀,但也被刘邦猜忌活得战战兢兢,不惜自污名节才得以自保。
标签:汉初,三杰,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