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族稿握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
19世纪末提出,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他们宣扬此论的同时,却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变落后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实业泛指农、工、商、交通等。
中国的民族资本家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始终紧密联系,彼此不分。19世纪末余闷,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这次失败深深刺激了国人。
小国日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崛起,并实现了现代化转型的案例,使得它很自然地成为中国发展的模仿对象。一些人把日本迅速强大的原因归结为彻底的革命,发达的工商业和良好的教育体制。
于是有志之士纷纷东渡学习革命,或鼓吹新式教育。而“实业救国”思潮也应运而生,商业是发展最好的驱动力。
扩展资料:
实业救国第一人张謇创办有纱厂、面粉厂,兴办学校,竖敬弯以他为首的“实业救国”论者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两者为国家“富强之大本”。
其时的中国“官吏提倡于上,绅商响应于下,收回利权之声洋溢国内。风起云涌,朝野咸有振作之精神。此时中国之实业,如红日初升,前途希望正复无穷”。
民国初年,主流的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出国家振兴实业的道路,这使得“实业救国”论以比较完整的形式出现。
适逢乱世,民国资本家从根基上就已然不再仅仅是为逐利而起,超越资本的理想让他们身上有了更为动人的光芒。
在内有顽固的封建势力,外有强国的资本和技术优势的情况下,民国年间,新兴的民族资本家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最后这一理论归于失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实业救国论
标签:救国,实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