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百问>百科问答>我到底想干什么,我适合做什么?

我到底想干什么,我适合做什么?

2023-06-07 23:04:30 编辑:join 浏览量:574

对于自己想干什么,适合做什么的了解,往往基于一种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

人最难了解的往往是自己,因此可以通过如下方面去了解自己,结合自身的特点及优势,从而找到自己到底想干什么,适合做什么的答案。

1、通过自己观察认识自己。

对自己各种身心状态和人际关系等的认识,即生理自己、心理自己和社会自己。如自己的身高、外貌、体态、性格、自己与别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在自己认识过程中伴随着情感体验,如由身高外貌等引发的自豪、自信或自卑情绪情感。

2、通过别人评价认识自己。都知道“旁观者清”、“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要主动向别人了解自己。要虚心听取别人的评价,同时又要客观、冷静地分析别的评价,以便从多角度来认识自己。

3、通过社会比较认识自己。自己观察和别人评价难免会有各自的主观投射,因者岁此,可以通过合理的社会比较更好地认识自己。现在的自己与自己的过哪仔去、未来进行纵向比较,与同龄人或者有类似条件的人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更全面的纵横社会比较来正确认识自己。

4、通过社会实践认识自己。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根据各种活动过程与结果来认识自己。通过与别人的合作分析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组织开展活动来分析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通过读书活动,发现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及时的查漏补缺等等。

通过具体的活动分析自己的表现及成果,更加首缓睁客观地认识自己。

我到底想干什么,我适合做什么?

自我觉察的三大盲区

1、认识盲区。

也叫知识盲区,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自上而下,对自己表现作出的评估。因为知识水平不一样,认识的不足从而造成评价和判断的不准确。学习知识分为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

学习情况处于前三个阶段下作出的判断,都是不准确的。比如一个不知道抑郁症存在的人,可能会把自己的抑郁倾向判断为单纯的心情不好。

2、情绪盲区。

例如一个问题:“这段时间开心吗?“如果答案是经过回顾这段时间的情绪,从而作出的判断,那么情绪认知还是不错的。但很多人会直接将这个转化为“现在开心吗?”人习惯将问题简化,所以会以为当下的感受代表着这段时间的情绪感受,造成情绪判断的偏差。

3、行为盲区。

行为盲区是指对于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和表现做出的评价不客观。比如整天待在图书馆里看书,每天定时打卡,从而判断自己是在很努力的学习。而实际上仅仅是用熬时间缓解无事可做的压力,打卡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学习状态获得称赞,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学习。

标签:想干什么,适合

版权声明:文章由 知识百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hshbaiwen.com/answer/13120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