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译意思为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出自苏轼(北宋)的《水调歌头》。地理解释为因为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在地球表面,距离地面越远,气温就越低,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
而现在用来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也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诗词背景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一词中,“大醉轮稿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在此词中,苏轼把“琼楼玉宇”暗喻为皇帝的居所,“高处不胜寒”更是巧妙地表明他已清醒地认识到在朝廷的风险。
“我欲乘风归去腊基孝,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充分说明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抉择上独自徘徊的困惑心态,这正是苏轼矛盾心理的纠结之所在,也是他中秋之夜一腔愁思的根源之所在。
标签:寒是,高处不胜,通俗